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PPT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宪法的起源19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宪法的起源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五四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七五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由于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七五宪法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七八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4章60条,被称为七八宪法。七八宪法在内容上作了一些技术性的修改和补充,但仍未能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影响。八二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即第四部宪法,共4章138条。八二宪法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等。八二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八二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五次对八二宪法进行了修改。这些修改涉及的内容包括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政权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设置和职权范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环境保护原则等。这些修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为推动我国宪法制度完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宪法修正案1988年宪法修正案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这是八二宪法公布施行后的第一次修改,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的问题,确认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3年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1999年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涉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004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人权保障、爱国统一战线、土地政策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宪法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2018年宪法修正案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涉及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增加监察委员会、调整国务院组成部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宪法制度,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结语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再到历次的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宪法修改的原则宪法修改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修改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些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宪法修改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擅自修改宪法稳定性原则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频繁的宪法修改可能会破坏宪法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适应性原则宪法修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及时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民主性原则宪法修改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修改内容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公开性原则宪法修改的过程和结果应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宪法修改的程序宪法修改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案宪法修改的提案权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提案应包括修改宪法的理由、内容和草案等审议提案提交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议过程中,可以邀请各方面的代表和专家进行论证和咨询表决经过审议后,对宪法修改草案进行表决。表决通常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需要获得全体代表或者委员的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公布和实施宪法修改通过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宪法修改的意义宪法修改对于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宪法修改可以及时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保障宪法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其次,宪法修改可以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增强宪法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最后,宪法修改可以加强宪法的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结语回顾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和宪法修改的原则与程序,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宪法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宪法修改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政治任务,需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修改内容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相信我国的宪法制度将会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