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匆匆》PPT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作品背景《匆匆》写于1922年3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者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当时的社会比较黑暗,作者比较不满,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作者认为尽管自己不能做什么,但是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作者当时24岁,但是已经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希望自己能够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内容概述《匆匆》以第一人称叙述,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心情。文章开头,作者以诗一般流畅的语言,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后面作者以生活中的具体细节作为例子,说明时光匆匆流逝;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这些描写使文章既生动又形象,使读者对时间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主题分析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留恋,以及对于未来的追求和探索。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名句赏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与“日子一去不复返”进行对比,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匆匆和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和留恋“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把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结语《匆匆》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展示了时间流逝的匆匆和一去不复返,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更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追求和探索。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珍惜时间,把握每一个瞬间,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