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井底之蛙原文➕翻译PPT
原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汩然异之。...
原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汩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羊鼓舞而飞,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翻译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少年时学习先王治国之道,长大后明白了仁义的操行;能够把事物的不同和相同合而为一,又能把坚和白离析为二;能说明各种事物的不然之处,又能阐述应认可的事物;能穷尽百家学派的智识,又能表现出口若悬河的辩才。我自认为是非常通达了。如今我听到了庄子的言论,觉得十分茫然异样。不知是我的辩论不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对于庄子,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说什么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公子牟隐伏在几案前深深地叹了口气,仰头朝天笑着说:“你难道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小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里;跳到水里,水刚好托住我的两腋,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尽情玩耍,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海边慢慢地徘徊,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显示大海的辽阔,用千仞之高来表明大海的深度,简直不能够同它相比。大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并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茫然若失。而且,它还进一步想到,我们究竟知道不知道呢?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去谈论大海呢?如果我们知道,那末,我们自己也会变成大海里的一只大鳖了。我又将到什么地方去寄托自己的身体,到什么地方去安适自己的性命呢?那些谈论孔子的言论的人,只会看到孔子学说的一点皮毛而已。他们也同浅井的青蛙一样,除了自己的小圈子以外,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去了解庄子那博大精深的言论呢?这就像让蚊子去背负大山,让青蛙去跳越龙门一样,必定是做不到的。而且,他们还会自以为是,去谈论一些极为玄妙的道理,去追求一些眼前的功利,这不是浅井的青蛙又是什么呢?”庄子井底之蛙的寓意《庄子·外物》中的“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