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PPT
背景介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陕西西安发动“兵谏”,成功逼迫蒋介石改变其坚持多年的反共亲日政策,停止内战,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
背景介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陕西西安发动“兵谏”,成功逼迫蒋介石改变其坚持多年的反共亲日政策,停止内战,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西安事变”。事件经过1.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决策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深感只有通过联合抗日才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于是,他们决定发动起义,逼蒋抗日。2. 国共谈判与承诺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派代表前往西安进行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协商,张学良和杨虎城最终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包括“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在内的六项重要承诺。这些承诺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1. 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党在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最高原则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2.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争取了国民党及其军队加入到抗日民族斗争中来。这极大地壮大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力量,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3. 改变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和运动方向,促使中国由内战走向抗日民族战争。同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国民党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评价与启示1. 历史评价从历史和人民的角度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它不仅挽救了中国民族危亡的燃眉之急,而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 启示与思考(1)只有坚持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合作;(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国民党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关于西安事变的论述,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西安事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领导能力和智慧。面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容应对,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最终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这不仅体现了党的成熟和稳健,也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其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各阶层、各党派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这种团结精神是我们在今天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需要学习和发扬的。此外,西安事变还强调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祖国命运与党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但历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通过回顾西安事变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因此,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当下、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在西安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开始考虑改变其对抗日反蒋政策,并寻求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的可能性。中共中央也将抗日反蒋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方针,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转变促使了国共两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接触和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全民族抗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又称双十二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一直受到全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压力。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蒋介石拒绝和斥责。蒋介石还将其嫡系部队30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特别是在对待爱国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的问题上,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并加强了对张、杨的军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1936年12月12日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这一事件史称“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说明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被迫发动事变是为了督促蒋介石进行抗战。通电提出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南京政府中,何应钦等人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一派,为保全蒋介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国际上,各主要国家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也极为复杂。日本政府极力挑动扩大中国内战,以便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英国和美国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认为可以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以便对付日本;共产国际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但电码错乱不能译出。事变当晚,张学良电告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会议,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商量大计。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后,于12月22日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西安方面谈判。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同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谈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蒋介石同意宋子文、宋美龄谈判中议定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停止,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事变中力主和平解决,充分体现了对团结抗日的诚意。西安事变在国共重新合作的客观形势渐次成熟的时候,起了促进这个合作的作用。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 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 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杨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历史上的今天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12月12日,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的日子。 1936年的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就是值得被我们每一个人铭记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的历史走向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为国际社会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这一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从长达十年的内战走向了全面抗战的道路。在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这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体现了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将领的英勇和智慧,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复杂局面时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立场。此外,西安事变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而且在国际上也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这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使得中国能够在二战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总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铭记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