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思维导图PPT
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中国东北影响使大片国土沦陷,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张学良及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丧与红军作战...
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中国东北影响使大片国土沦陷,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张学良及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丧与红军作战中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西安事变的背景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蒋介石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拒绝和斥责蒋介石还将其嫡系部队调到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西安事变的过程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12月12日晨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等要员事变当晚张学良电告中共中央西安事变的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由内战变为国共合作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采取“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以上是关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由于内容较多无法进行详细展示,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查阅或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一直受到全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压力。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蒋介石拒绝和斥责。蒋介石还将其嫡系部队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安内即所以攘外,亦即所以救国也。” 由于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以及国内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抗日方向发展,“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心或迟或早要转向攘外方面。 通常我们认为1935年华北事变是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这是从日本的压迫一面看,但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身走向看,1934年,这一政策倾向事实上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年春夏,随着福建事变的平定及对共军事的初见成效,蒋自认安内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对日抵抗逐渐成为他认真思考的问题。 必须个个人要效法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精神和‘生聚教训’的方法来救国,然后国家才能救转,民族才可复兴!” 同月,蒋指示有关军事部门立即将“东南国防计划,北至海州、徐州、归德,南至温州、漳州之计划制成”。 与此同时,蒋介石发起被他视为“救国建国与复兴民族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革命运动”的新生活运动。蒋廷黻访苏,打开了中、苏两国的和解之门,两国关系在对抗日本扩张的共同目标下,迅速有了改善。 当时苏方明确表示:“蒋介石的军队同中国红军间不实现统一战线,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严重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攘外必先安内”的提法也逐渐为“安内攘外”代替。 7月,蒋提出:“可以拿我近来所提出的一个口号,作为全国国民和军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安内攘外’四个字,意思就是安内为攘外的唯一前提与必要的准备工作…… 只要国内真能统一安定,集中力量,攘外就有绝对的把握。” “安内攘外”,曾和“攘外必先安内”并同使用,蒋在此特别强调“安内攘外”,应是有所用心的。 “攘外必先安内”强调安内,安内可以攘外,但并不必然指向攘外;而“安内攘外”则将安内与攘外并列,坚持安内,又肯定攘外。 事实上1934年开始,蒋对“攘外必先安内”已很少使用,1935年后,即基本不再出现。他认为“对日作战将遭失败,现代化的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然后全国总动员”,甚至在《独立评论》撰文批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 他对于时局和中国对日关系的一系列主张,很快引起中国最高当局的注意。 1933年夏,蒋介石在庐山牯岭约见蒋廷黻,他提出“正确结合政策和武力的理论”,建议先建立一个真正核心地区,然后分阶段进行,将来利用抗日战争达到统一中国。 同年秋,时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亦在南京约见蒋廷黻,征求其对日方针的意见,蒋廷黻明确反对使用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对日和战问题。 翌年初,蒋介石再次约见蒋廷黻,他建议在“剿共”战争中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并称此为对付共产主义的“釜底抽薪之法”。 驻苏大使1934年8月,蒋廷黻赴苏联和欧洲收集中国外交史资料,蒋介石要求他利用此行试探中苏合作的可能性,并通过外交途径说明蒋廷黻是他的私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