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成语PPT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亦有称《世说新书》者。此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亦有称《世说新书》者。依内容可分为“...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亦有称《世说新书》者。此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亦有称《世说新书》者。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六则,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书,不择是非轻重”的特点。《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六则,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书,不择是非轻重”的特点。《世说新语》主要描写了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不少故事形象生动,如“望梅止渴”“一目十行”“竹头木屑”“画蛇添足”等。它所提出的一些道理,也发人深省,如用“道边苦李”说明真伪颠倒的道理;用“难兄难弟”说明“陈蕃之榻,留客不应常设”的道理;用“割席分座”说明“志不同者不必为友”的道理。有些故事托物寓意,如“与时舒卷”说明做人应处变不惊;“头责秦子”说明做事贵在及时补救等。有些故事记述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些《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望梅止渴”。一目十行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个叫刘绮的人造了一座寺庙,请回一位叫僧佑的僧人做住持。在僧佑的努力下,这个寺庙渐渐成了当地一个繁华的地方。刘绮的朋友袁彖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正名论》的文章。有一次,刘绮把这篇文章拿给一个叫周兴嗣的人看。周兴嗣看后赞叹不已,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这篇文章拆散打乱,然后叫袁彖一天之内全部把它背出来。周兴嗣的办法果然有效:袁彖背得又快又准,连标点符号都没错。众人皆惊叹其“一目十行”。后来,人们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目十行”。画蛇添足刘邦称帝后,曾铸了一个大铜鼎,作为天下统一的象征。萧何为了讨好刘邦,建议大家去争夺这个鼎。最后,谁能先得到这个鼎,就可以拥有天下。消息传出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铸鼎的地方。可是到了那里一看,大鼎的两只耳朵上已被人添上了双龙,谁也不敢去抢。这时,刘邦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大家说:“大丈夫做事要敢作敢当,如果你们谁能在不画蛇添足的情况下把大鼎夺走,我就把整个天下送给你们。”众人听了,齐声高呼:“陛下万岁!”说完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去把大鼎扛走了。从此,画蛇添足的故事传开了。后来人们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画蛇添足”。竹头木屑晋朝有个叫陶渊明的人,曾做过一段时间县令。一天,他刚到任就问一个读书人:“西郭家营前那片竹林是谁家的?”读书人答道:“那是我家的。”陶渊明听后立即让人拆掉竹林,砍掉大树。读书人赶紧阻拦道:“那可不行!拆了林子我会失去依靠的。”陶渊明笑道:“我是要造房子,你砍你的树,我砍我的竹,互不妨碍。”说完便命人拆掉了竹林。后来人们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竹头木屑”。覆水难收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酷爱读书。他的妻子不堪忍受贫穷,逼他写休书另嫁他人。朱买臣提笔写了一行字:“如若张敞归来时,请把这封信交给他。”然后递给妻子。妻子以为朱买臣已写好了休书,便接过信来,不料朱买臣却把休书扔到火盆里烧了。朱买臣对妻子说:“我若得官回来时,你就是我的夫人;若不得官回来时,我还要你做我的夫人。”朱买臣的话感动了妻子,她答应等他回来。后来人们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覆水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