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发生规律PPT
棉蚜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等。棉蚜的生活周期可以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生规律有所不同。棉...
棉蚜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等。棉蚜的生活周期可以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生规律有所不同。棉蚜的生活周期棉蚜的生活周期与棉花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可以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三个阶段。苗蚜苗蚜是棉蚜在棉苗出土至现蕾阶段发生的种群。这个阶段棉蚜的发生大体上有三个阶段:点片发生阶段在第一寄主上的有翅蚜发生高峰期与当地棉苗出土期吻合时,有翅蚜迁入棉田,因虫源远近、迁入数量大小和棉田环境的差异,棉蚜在棉田分布很不均匀,出现点片发生普遍发生严重受害阶段点片发生的棉蚜在棉苗上拥挤,营养恶化,经爬行或有翅蚜飞行扩散到全田,蚜口倍增,使棉苗受害严重衰亡或绝迹阶段此时小麦已收割,麦田蚜虫天敌压入棉田,迅速控制棉蚜,虫口下降,甚至达绝迹伏蚜伏蚜是棉蚜种群在盛夏形成的生物型,体形小,色黄而耐高温,7-8月间棉田常发生。秋蚜秋蚜则发生在9-10月间棉花吐絮期,因气候、施肥、喷药等因素,棉蚜虫口密度迅速增长,造成严重危害且增加了越冬卵量。棉蚜的繁殖和越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一般在初发阶段气温较低时,十几天繁殖一代,天气温暖时4~5天就能繁殖1代,而且一头蚜虫一生又能产仔蚜60~70头。棉蚜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和冬青等越冬寄主上越冬,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期生活。棉蚜的危害棉蚜主要危害棉花,取食嫩叶汁液,致使叶片背卷,植株矮小,蕾铃脱落,棉质变劣。此外,棉蚜还会危害瓜类、大豆、黄麻、马铃薯、甘薯等113种植物。棉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有七星瓢虫、小毛瓢虫、龟纹瓢虫等多种瓢虫,有草皮逍遥蛛、三突花蟹蛛等多种蜘蛛;还有大草蛉、中华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棉蚜的防治棉蚜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农业防治主要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卵的数量;生物防治则可以利用天敌来控制棉蚜的数量;化学防治则是在棉蚜发生高峰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总的来说,棉蚜的发生规律与棉花的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棉蚜的发生规律,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棉花和其他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棉蚜的生活习性与环境适应性棉蚜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昆虫,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在气温较低的早春或晚秋,棉蚜的繁殖速度较慢,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0天左右。然而,当气温升高到25℃以上时,棉蚜的繁殖速度会加快,4~5天就能完成一个世代。此外,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也很强,它们主要危害棉花,但也能危害其他多种植物。棉蚜的迁移与扩散棉蚜在棉田内的扩散蔓延主要通过有翅蚜的迁飞实现。在棉蚜种群密度过高或营养恶化时,部分蚜虫会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的宿主。这些有翅蚜可以通过风力或自身的飞行能力,扩散到周围的棉田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继续繁殖危害。棉蚜的种群动态与预测棉蚜的种群动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温、降雨、天敌数量、寄主植物的生长状况等。通过监测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预测棉蚜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气温稳步上升、干旱少雨的天气条件下,棉蚜容易发生大发生。此时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棉蚜的数量,减轻其对棉花的危害。棉蚜防治的综合策略针对棉蚜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首先,通过农业防治措施,如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选用抗虫品种等,减少棉蚜的越冬卵数量和繁殖条件。其次,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保护和利用天敌、引进天敌等,控制棉蚜的数量。最后,在必要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农药和施药方法,对棉蚜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避免棉蚜产生抗药性。总之,了解棉蚜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棉花和其他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蚜的危害,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